過緊日子是為了讓百姓過好日子
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為黨政機關規范經費使用、踐行節約理念劃定了清晰紅線。這一制度的更新并非簡單的“省錢要求”,而是對“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的深刻回應——既體現了對公共財政負責的態度,也折射出新時代黨政機關治理能力的提升方向,更與黨的作風建設一脈相承。
厘清“緊”“不緊”的界限,是落實過緊日子要求的首要前提。修訂后的《條例》,從公務接待、辦公用房、出差住宿中明確“非必要開支”范圍界定到“降低公務活動成本,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的導向,“緊”與“不緊”之間,體現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落地實踐,通過壓縮黨政機關非必要開支,把有限的財政“蛋糕”分給民生,讓公共資金真正用在群眾所需的“刀刃”上,讓利于民、造福于民。
事實上,近年來,民生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持續攀升,便是這一目標的生動體現。從免除公辦幼兒園大班保育教育費,為家庭減輕學前教育負擔,到全國范圍內普惠發放育兒補貼,緩解養育焦慮;從提升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到擴大養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殘等普惠社會服務范圍,每一項政策背后,都是“緊”出來的資金向民生領域的精準傾斜。這些舉措不僅切實減輕了群眾在教育、養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經濟壓力,更有效激發了消費意愿、擴大了內需,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動力。可見,過緊日子的核心,是“緊”在資源浪費、“松”在民生保障,是“止”在無效開支、“立”在履職效能,而不是以犧牲工作質量和民生福祉為代價過“苦日子”。
當然,現實中也還存在個別地方出現“跑偏”做法。有的單位為壓縮開支,對必要辦公耗材實行過度管控;有的地方將業務培訓、調研經費一并削減,使得干部能力提升、政策落地失去支撐。這些看似“厲行節約”的舉措,實則是對過緊日子的誤讀,本質上是懶政怠政的表現。正如公共管理的基本邏輯所示,合理的成本投入是保障行政運轉的前提,厘清輕重緩急,才能讓節約真正服務于治理效能提升,最終惠及民生。
從更深層看,過緊日子始終與黨的作風建設緊密相連。回溯黨史,從戰爭年代“一根燈芯”的節儉堅守,到建設時期“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務實作風,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始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凝聚民心、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進入新時代,物質條件改善了,但作風建設的要求不能松——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不僅是對公共資金的負責,更是對初心使命的堅守。黨政機關不在辦公、用房、招待上大費周折,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把更多資源投向民生實事,黨的公信力便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黨群干群關系也會更加緊密。
“成由節儉敗由奢”。過緊日子不是短期要求,而是長期堅持的治理原則;不是被動的成本控制,而是主動的效能提升與作風錘煉。只有準確把握其內涵,在厲行節約中守住為民初心,在優化配置中提升治理能力,才能真正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權靜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首單大額地表水水權交易落地 09-09
-
2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4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5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6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