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傳化:鄉音傳鄉情 文化潤人心
清晨五點,薄霧還未散盡,一輛半舊的電瓶車已駛出游集鎮文化站。車后座綁著兩個鼓鼓囊囊的帆布箱,里面裝著大鼓書的唱本、幾本翻得卷了角的農技手冊,還有一副磨得發亮的快板——這就是尤傳化的“移動文化站”。
傳播好聲音 文化站里的“癡人”
1967年出生的尤傳化,受家庭熏陶,自幼癡迷皖北民俗文化?;閱始奕⒅械膯顓日{子、田間地頭的民謠俚語,都能讓他駐足傾聽許久。
2019年,靈璧縣入選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游集鎮政府找到尤傳化,希望他牽頭負責游集鎮的文化實踐工作。雖然尤傳化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但看著鄉親們期待的眼神,他還是下定決心留在鎮里,把黨的好聲音傳得更遠。為此,他把家安在了15平米的文化站辦公室,一張折疊床、一摞書、幾件換洗衣物,便是全部家當。全年,他與家人聚少離多,尤其是大年初二,他會準時趕回游集鎮,為鄉親們籌辦大年初三的大鼓書場。
“做喜歡的事,就是幸福?!泵鎸ζ拮印耙荒暌姴簧蠋酌妗钡谋г?,尤傳化總是這樣回應。這份“癡勁”,讓他從紅白喜事的“大老執”,一步步走到了“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的領獎臺。
潛心創品牌 泥土長出文明花
“流動書箱”是個寶,走村串鄉少不了。近年來,尤傳化把政策讀本、農技手冊分裝在輕便的帆布箱里,組織志愿者送書上門。目前,“流動書箱”走過游集鎮16個行政村。
夏日的傍晚,村頭老槐樹下“納涼書場”聚攏百十來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敲響靈璧大鼓,唱的是“六尺巷”的典故;民間藝人拉起泗州戲的調子,演的是新時代的鄉村變化——這是尤傳化創辦的“納涼書場”。2019年至今,書場走進田間地頭演出百余場。冬天天短,“納涼書場”轉為“文化夜宵”。每周二晚七點半,尤傳化準時出現在抖音直播間,用皖北鄉音聊家常、講政策。近300期節目吸引270萬人次觀看,獲評“宿州市十大網絡公益品牌”。
最讓尤傳化牽掛的是留守兒童。近年來,他每年寒暑假組織返鄉大學生開辦“愛心學堂”,書法課上墨香裊裊,舞蹈教室里笑聲陣陣,紅色故事會上孩子們眼里閃著光。目前,300多名大學生志愿參與“愛心學堂”,累計培訓1200多名孩子。
尤傳化創辦了“傳化講堂”,組織126名志愿者用大鼓、快板、三句半等形式,把移風易俗好風尚唱進百姓心里。志愿者們彈唱的《移風易俗唱新風》還登上了全省農博會的舞臺。
化身“和事佬” 解開基層“千千結”
在游集鎮,尤傳化的調解本事比他的大鼓書更出名。他有個訣竅:用民俗文化當“鑰匙”。編寫的民俗順口溜、三字經被寫入《村規民約》,在當地推廣;創作的30多篇曲藝作品,把“厚養薄葬”“鄰里和睦”等理念揉進唱詞。
一次調解婆媳矛盾,他沒講大道理,而是唱起自編的靈璧大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唱到動情處,媳婦紅了眼眶,婆婆抹起眼淚,多年的疙瘩當場解開。他說:“老百姓認的不是官話,是貼心話、實在理?!?/p>
為了讓文化真正扎根,尤傳化走遍游集鎮的每個角落,挖掘出像魯作民這樣的“鄉土藝術家”。瓦匠會唱琴書,貨郎善打快板,退休教師能寫三句半,這支“草根隊伍”用鄉音傳鄉情,成了基層治理的“軟實力”?!拔揖褪莻€‘小喇叭’,把黨的聲音、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田野農家?!庇葌骰f。
■ 杜宇 記者 楊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任東調研抗旱工作 07-29
-
2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⑦ |賡續,汴水文脈越千年 07-21
-
3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
-
4全市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召開 07-19
-
51-6月宿州市發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21.13億元 07-18
-
6別出“新材” 集鏈成群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