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石坡里生出金蛋蛋
離大道邊,曹村鎮秦山山脈北麓,山高坡緩,亂石成堆。昔日人跡罕至,荒涼一片。如今,這里已被大片杏園、桃園、梨園、石榴園覆蓋,總面積達千畝以上。這就是遠近有名的秦山寺杏花谷景區。
春日,一夜春風,千樹萬樹杏花開,漫山遍野披銀裝;夏季,黃杏壓枝頭,還有桃子、酥梨、軟籽石榴、大山楂、薄皮核桃、大紅棗兒等眾多優良的山雜果陸續成熟,五彩繽紛。花香、果香吸引著百里遠近的游客。
亂石坡里長出金蛋蛋,荒山野嶺成為旅游打卡地。這片“百果園”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竟是曹村鎮前旺村村民史先富夫婦40年如一日干出來的。
20世紀80年代初,各地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史先富分到土地和4里外的荒坡地。他身強力不虧,看問題也是個明白人。他很想出去闖蕩一番,然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最終決定還是留在家鄉,守好這片土地。他反復盤算著除了種好二畝地,還能干點什么?那無人問津的荒山荒坡似乎在向他招手。于是,他決心要把這渾身使不完的力氣用在這片荒山野嶺上,他扛起鐵叉、鐵鍬,拿著抓鉤子到4里外的荒山上,他先把亂石坡上有土的地方一鍬一鍬地刨起來,遇到大石頭他就用鐵叉撬動,用鐵鍬刨出來,遇到小石頭就用抓鉤一個一個地抓出來。就這樣墾出的荒地,有的大如席子,有的小如鍋蓋。一天下來累得不輕,石頭翻出不少,土地開出不多。但他不氣餒,不急躁。偌大的荒山野嶺上,他像一只螞蟻在不停地啃著這塊大骨頭。滴水穿石,荒涼的山崗逐漸有了看得見的綠意。
史先富看到這一片片開出的荒地很欣慰,憧憬著這里長成的果木園。開荒,似乎更有了勁頭,除了雨天,他一有空就上山。寒冬臘月,迎著呼嘯的西北風,中午回家吃飯來回要走8里路,耽誤事啊,史先富干脆在山上搭起了庵棚住下來。淮北人搭庵棚不需壘墻,在地上用小木棒搭起兩個人字形,用幾根小木棒把兩個人字支架連接起來,蓋上一層高粱或玉米秸稈,然后再蓋上山草,庵子就搭成了。這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手藝,很科學,極省儉,再大的雨水來不及滲透就從庵棚上滑下去了。里面放一張床,床前放一個小鍋灶。就這樣,史先富在這庵棚里伴隨著山野吹來的陣陣呼嘯,度過了一個個寒來暑往。
開出這些星星點點的荒地存不住水,種不了莊稼,只能栽些耐旱、耐瘠薄的山雜果。冬去春來,史先富就盤算著如何栽樹,資金困難啊,就買來了些普通的杏樹苗。山上栽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從4里外的村里挑水上山,一擔水能栽上幾棵呢,就這樣一擔一擔地挑水上山,一棵一棵地挖坑栽樹。春天過后,亂石坡上長出了綠色。
這綠色充滿誘人的希望。可距史先富的目標實現還有很大距離,在這瘠薄干旱的山坡上,管理這些小樹苗極不容易,就像拉扯孩子一樣,一刻也不能放松。平日,大田里感覺到干旱,山坡上早已旱得不行,就要擔水澆灌這些小樹苗。大風刮來,他要出去走一趟,把刮歪了的扶正;洪水過后,他要出去看一遍,把沖掉了的補栽上,還要松土、除草、修枝、打杈,天天都忙個不閑。冬季開荒不斷,春天補舊栽新,活兒是重復的,成績卻是看得見的。幾年后杏樹開始掛果了,史先富眉毛舒展開來。
可是,待到成熟日,史先富發現山杏結得都很小,老人們稱之為“羊屎蛋子杏”,味道也不怎么樣,怎么辦?捶胸頓足之后,只好從頭再來。史先富四處打聽山杏的好品種,當看準山東棗莊有金太陽的良種樹苗時,他欣喜若狂,趕緊吩咐在外跑車剛回來的兒子,連夜到山東棗莊買樹苗,沒有錢,兒子先墊付,借也得買。就這樣,終于把剛長起來的小樹,換上了個大、味甜的新品種樹苗。就在栽了換,換了栽的折騰中,似乎也算交了學費,史先富學會了怎樣管理果樹的新技術。
這些年史先富沒少打聽哪里的果樹有新品種。聽說有薄皮核桃、軟籽石榴、水蜜桃等新品種,他就借錢去買,結果種了不少山雜果,周圍的群眾在史先富的影響下,也紛紛在這片山坡上栽上各種果樹。買樹苗,也都請他幫忙。當初單一的杏園,慢慢的各種果樹越來越多,其中山杏達800余畝,桃園200余畝,石榴1000棵左右,山楂100多棵,梨樹200多棵,棗樹200多棵,桃樹100多棵。昔日荒山荒坡,在史先富的汗水澆灌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百果園”。
在談到杏花谷的成績時,史先富常不自覺地說,沒有區里鎮里各級領導的支持,咱也不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他說,鎮政府幫他成立了水果專業合作社,也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杏花谷。后來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糾紛,鎮政府出面協調解決,這當中的苦口婆心、反復協調確實不容易。這里原本沒有路,更是沒電、沒水,鎮政府協調架設了450米的高壓線,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過去吃水全靠從家里挑水,后來鎮上協調有關部門打了一眼200多米深的水井,“這水可旺了,一天到晚地抽也抽不干,滿足了各種需要。”史先富動情地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杏花谷也不能到這個樣。”
2017年,符離大道開始修建,原來閉塞的山崗,大道徑直劈嶺穿過。經過協調,市區有關部門給杏花谷開了一個出入口,來往的車輛從大道上可以徑直開到杏花園里。
從一片亂石坡到碩果累累的百果園,人氣開始旺起來。每年春夏秋季都迎來了遠近百里的游客,大型水果加工廠也不遠數百里來杏花谷收購黃杏。杏花谷成為宿州到徐州沿途風景獨特的生態游覽區。
時光荏苒,史先富在這里一干就是40多年。滿頭青絲已變成兩鬢白發,他把青春獻給了這里。如今,人們在品嘗這甜蜜的山杏時,似乎品嘗到這位老人用畢生的精力釀成的一杯甘醇美酒。品嘗它,使人悟出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就沒有干不成的道理。品嘗它,我們也似乎看見符離大道兩邊的荒山荒坡都會變成一座座杏花谷、桃花谷、梨花谷。
如今的史先富仍然沒閑著,他還是每天在杏花谷里忙活,刨地、栽樹,一輩子與樹結下了不解之緣。杏花谷里當年的瓜庵棚換成了鐵皮屋,還是史先富夫婦倆住著。臨別,我們問起了史先富還有什么打算,他說,“年年還是栽樹”。栽樹,沒有過多的豪言壯語,他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從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栽樹,他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打開了勞動致富的金鑰匙,成為本村先富起來的人。
杏花谷的故事還將續寫,在這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將見證更多鄉村振興的奇跡。
文/ 武正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市季度工作會議召開 08-01
-
2楊軍任東走訪慰問駐宿部隊和消防救援人員 07-30
-
3上半年宿州市外貿進出口增幅全省第一 07-30
-
4楊軍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07-29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⑦ |賡續,汴水文脈越千年 07-21
-
6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