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的涼面
夏日炎炎,蟬鳴如沸,村莊里的樹木也倦怠垂首。這時節,黃淮平原上最誘人的事,便是吃一碗涼面了。鄉人們每每提及,眼中便漾出期待的光彩,仿佛那清涼的滋味,早已順舌尖潛入心底了。
做涼面的面條,自然是要手搟的。村里頭,家庭主婦們個個都是面案上的好手。只見女主人立于案前,雙手沉穩地揉按著面團,面團被推出去又拉回來,漸而柔韌光潤。接著,她取過長搟面杖,面團便鋪陳開來,經她反復推搟,如練太極般從容不迫。搟杖在案板上來回滾動,面團便如雪浪般一層層鋪開,薄厚均勻。那雪白的面皮,漸漸舒展如素練——此時倒真應了那句“素練風霜起”了。面皮卷于杖上,刀切下去,面條如銀絲垂落。主婦們對于搟面頗有心得:“這活兒呀,全憑氣力,不是繡花,可粗不得也細不得哩!”
面煮好之后,卻并非立刻入碗。要緊的是要用村中新汲的井水來“拔涼”。村中那口老井,深不見底,水尤清冽,三伏天里剛打上來的水,也冰澈透骨,倒真如詩中所言:“素綆銀瓶”貯玉漿。將煮好的面傾入井水中,浸上約兩刻鐘,那面條便通體沁涼,根根分明,愈發顯出筋道之質來了。面條浸入水中那刻,井水微微晃蕩,面條便如蘇醒的玉龍,在冰涼澄澈中舒展筋骨——這井水,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沒有比它更降溫的了。
涼面入碗,拌料也斷然少不得。蒜泥是靈魂,要搗得極細,蒜臼里放幾瓣新剝的蒜,粗陶的蒜杵搗下去,辛辣又清冽的蒜香便彌漫開來。調蒜泥時,兌入少許涼開水,再點上些小磨香油,香味便如被解了咒般四散開來。另備上鮮綠的黃瓜絲、焯熟的綠豆芽、新炸噴香的花椒油……若再添幾滴陳醋,那就更妙了。調料入碗,筷子撥動,面條與各色佐料便纏繞一處,蒜香、醋香、麻油香繚繞升騰,未入口,舌根已先自生津了。
端碗坐于院中樹影之下,涼風拂過,枝葉沙沙。一口涼面入口,面條筋道彈牙,蒜泥辛香開竅,麻油醇厚撩人,黃瓜絲脆生生地添了爽快。井水所賦予的涼意,也仿佛由喉入腹,沁透五臟六腑,周身毛孔都舒坦得熨帖起來。這時節,縱使蟬聲嘶鳴,雞犬相聞,亦已充耳不聞了,只覺此身此心,已渾融于天地之間,清涼自得。古人所謂羲皇上人者,不過此際一個涼面飽腹的村漢罷了;倘若灶王爺真個有靈,也必會悄悄溜下神龕,抹點蒜泥在唇上,權當過個饞癮罷?
一碗涼面落肚,全身熱氣消散,心思也清亮如洗。此時輕撫肚腹,仰觀流云,倒真覺得浮名俗利,何如眼前這碗面來得實在?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高遠樓船中的歌舞繁華,又怎及此時樹下,一碗涼面伴清風?
“巧調涼面,酸咸辣淡藏真味;細品佳肴,春夏秋冬有妙香。”大千世界,煙火人間,一碗清涼,竟可滌蕩塵煩。灶王爺若真貪戀這一口,也由他去吧,這粗瓷大碗里的至味清歡,神仙也未必舍得換。
□邵俊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
-
2
-
3全市寵物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04
-
4上半年宿州市水利建設投資增幅全省第一 08-04
-
5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順利實現“雙過半” 08-02
-
6全市季度工作會議召開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