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里的宿州 | 詩韻里的夾溝①
東風吹暖柳枝柔,
十里青山繞夾溝。
馬上逢人相借問,
計程兩驛到徐州。
明朝大學士曾棨在其詩《夾溝》中較為明確地提到了“夾溝”這一地名。夾溝又稱青龍鎮,因北有龜山、南有蛇山、中間有一道流溝(龍泉河)而得名夾溝。據明嘉靖《宿州志》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在距宿州北六十里夾溝龍泉河北岸設立驛站,河邊設碼頭,有官船東行直通泗州。碼頭、驛站的設立給夾溝帶來繁榮,商賈云集,生意興隆,四方百姓也紛紛遷徙至驛站周邊而居,一個有水陸碼頭的宿北重鎮“夾溝”由此形成。明朝御史戴國士有詩《夜泊夾溝》:
云碓春何急,
聲聲數客勞。
漁燈繞綠水,
夜夜澹青袍。
從詩中可知詩人是乘船而來,夜宿船上。對夾溝美麗夜景的描述,足以證明當時的夾溝河道寬闊,水路交通便利,可與楚鄉媲美。
美麗的夾溝自唐宋以來就引來諸多文人墨客駐足并留下詩文。后續我們將從王績、白居易、李心銳等名家的詩詞中解讀他們眼中的五柳村、鎮頭村、草場村及古宿州八景“徐園芳樹”“煙寺晨鐘”是怎樣一番韻味。
夾溝鎮俯瞰
夾溝,史稱青龍鎮。古時,集鎮中有一條溝,橫貫東西,把集鎮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兩邊相夾,街隅口有一石橋相連,時稱夾溝街。久而久之,夾溝便代替了青龍,稱“夾溝集”。
漢朝置甾丘縣,東魏置辛豐縣,唐宋元各朝為兵之古百戰道,六百年前為傳遞皇上圣旨和官府文書的驛站,為宿州大驛站之一。史載:“夾溝驛,在宿州城北六十里,洪武初開設正廳,穿堂,后堂,各五間,抱廈、庫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各七間,中門鼓樓各三間,東西馬房各十間。”內有高大的丁公館,外有神奇的泰山廟,美麗的“站一橋,觀九橋,一步三橋,三步九橋;橋上有井,井上有橋”的景觀;有芳巖寺、龍泉寺、二郎寺、鎮頭寺等古代名勝;有被稱為淮北“祖母綠”的五柳風景區,芳巖林海;有老山口、草場等秀麗的村莊;有徐王墓、王績墓、明皇后馬娘娘的故居等古跡……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游歷于此,在《題流溝寺古松》中留下“煙葉蔥蘢蒼麈尾,霜皮駁落紫龍鱗。欲知松老看塵壁,死卻題詩幾許人”的詩篇,流溝寺的古松,在白居易的筆下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那蒼勁的枝干,歷經歲月的滄桑,依然傲然挺立。明朝大學士曾棨,賦詩盛贊“東風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繞夾溝。馬上逢人相借問,計程兩驛到徐州。”描繪出夾溝如詩的春日景致,東風輕柔,柳枝搖曳,青山連綿環繞,勾勒出一幅寧靜而美好的田園風光。明代王英有詩《春日扈蹕夾溝夜宿》:“初雨過符離,云霞望欲迷。垂鞭信馬去,隨輦聽鶯啼。山繞行云外,溪回帳殿西。夜深聞鼓角,天近月華低。”詩人在雨后信馬由韁,聽著鶯啼,沿著蜿蜒的溪流前行,最終在營帳旁的溪流邊安歇。夜晚,他聽到了鼓角聲,感受到月光的柔和,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雨后景象。
在描寫宿州八景之一的“徐園芳樹”時,明代李化龍寫道:“松杉十里卷秋濤,山勢重圍碧殿高。霜露滿庭深院閉,居人指點說先朝。”清李心銳題詩:“寢殿巍然在,園高樹樹芳。恩波緣馬后,湯沐贈徐王。竹影搖風翠,松花帶雨香。符離誰吊古,墓上幾斜陽。”禁不住使我想到一位作者對徐園的描寫:門前,兩頭威風凜凜的石獅子……一條玉石鋪墊的寬敞甬道,筆直延伸。三套方正敞亮的院落一脈相承,三座各五間宏敞的殿宇,像巍巍壯觀的城垣。紫紅色的墻壁,金黃色的琉璃瓦頂,耀眼輝煌。飛檐流脊,剪空載云,楹柱龍翔鳳飛。彩楣典雅悅目,疏窗雕欄,華麗端莊。甬道兩旁,石馬石獸,栩栩如生。峨冠長袍的文官,頂著盔甲的武將,一個個方面闊口,慈眉善目,皆盡忠孝之態。一塊塊裝飾浮雕蟠螭的青石,高大厚實,頂端有二龍戲珠,龍首突兀,龍脊盤舞……
院內,秀松蒼勁挺拔,銀杏蓊郁蔥蘢。翠竹幽篁,剛勁颯爽。地面,奇花異珍,鋪錦織繡:姚黃魏紫的牡丹,傲雪迎春的臘梅,丹桂飄香,百花吐艷,姹紫黛綠。
漫步在夾溝鎮的街巷,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古老的建筑,斑駁的墻壁,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滄桑。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讓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受著歲月的沉香。
五柳風景名勝區,無疑是夾溝鎮最璀璨的明珠。這里以“山青、水秀、洞奇、泉靈、稻香”而聞名遐邇。走進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碧波蕩漾的龍泉湖,湖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岸邊的青山綠樹,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湖畔垂柳依依,隨風飄舞,仿佛是大自然饋贈的綠色絲帶。
景區內的泉眼眾多,龍泉、呵泉、珍珠泉……這些泉水,或清澈見底,或噴涌而出,各具特色。其中,龍泉的水最為甘甜,千百年來,它滋潤著這片土地,孕育出了聞名遐邇的夾溝香稻米。夾溝香稻米,素有“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的美譽,從宋代至明、清朝,一直都是皇宮的“貢米”。每到收獲的季節,田野里彌漫著稻香,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是大地奏響的豐收樂章。
除了龍泉湖和香稻米,五柳景區還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盆山洞內,石筍、石柱千奇百怪,在燈光的映照下,如夢如幻,仿佛是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更神奇的是似乎還能聽到唐代詩人王績“石苔應可踐,叢枝幸易攀。青溪歸路直,乘月夜歌還”的吟唱聲。
芳巖林海是夾溝的又一風景區:景區內,有一座像龍一樣臥著的山脈,因其地質構造獨特,造就了奇峰異石、峽谷深壑的壯美景觀。沿著蜿蜒的登山步道前行,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恰似巨龍的脊背,當地人稱“龍脊山”。山頂上,一塊塊巨石形態各異,有的像威風凜凜的雄獅,有的似亭亭玉立的仙女,有的如振翅欲飛的雄鷹,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龍脊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宛如一座巨大的綠色寶庫。這里植被豐富多樣,四季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競相綻放,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將龍脊山裝點得五彩斑斕;夏天,茂密的樹葉遮天蔽日,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于綠色的海洋,清涼愜意;秋天,楓葉如丹,銀杏金黃,各種樹木交織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冬天,皚皚白雪覆蓋山巒,銀裝素裹的龍脊山別有一番韻味。
豐山之左龜山之右徐王陵墓遺址
龍脊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山上的大方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漢時期,唐至明、清,多次毀壞,多次重建。當地傳說,原有僧人一百多,建有大雄寶殿、佛雕、羅漢堂、碑林等,雕梁畫柱,巧奪天工。每逢重大佛教節日,來自各地的信眾紛紛前來朝拜,場面十分壯觀。明清文人來此,多有詩作:
明朝周廷棟《芳巖洞》詩云:“繞澗攀藤上洞門,荒涼古寺址猶存。最奇絕壁危棲處,留得開山幾斧痕。”趙如壁《小芳巖洞》云:“翠壁千尋立,何年鬼斧鐫。幾椽巖際閣,一線罅中天。寒峭生衣骨,幽香襲蕙荃。只疑石窟里,尚有懶憨眠。”丁育果《游芳巖寺》云:“危嶺無人徑,攀援不畏勞。聞鐘知寺近,回首見山高。碧澗深龍窟,蒼松老鶴毛。平臨巖際闊,歸鳥任翔翱。”周國鼎《芳巖寺》云:“隔嶺聞鐘起,空山落杏花。獐麂當客路,薜荔聚仙家。洞口封云密,石泉納霧奢。登峰聊駐足,雙手掬流霞。”呂振《芳巖寺》云:“獨坐巖前石,高歌送落暉。幽花通澗里,空翠濕人衣。風急鐘聲遠,林深雀影稀。暮山天路迥,云際一僧歸。”清朝李心銳《春游芳巖寺》詩云:“四圍山色鎖晴煙,古寺深藏不計年。著雨野花紅染地,攢云老樹綠撐天。月臨梵宇僧皆佛,春到禪林鳥也仙。我入上方心便遠,烹茶留客座生蓮。”
如今的夾溝鎮立足特色,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名片。鎮頭村,這個千年古村落,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的稻田咖啡圖書館,別具一格,在稻花香中品味書香,感受著鄉村與文化的完美融合。每年舉辦的櫻桃采摘節、香稻米豐收節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感受豐收的喜悅。
同時,夾溝鎮還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新建的旅游步道,讓游客能夠更好地欣賞自然風光;特色民宿的興起,讓游客能夠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此外,夾溝鎮還積極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如夾溝香稻米、櫻桃、石榴等,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把夾溝的特色帶回家。文 /馮子豪 圖/ 記者 董木子 特約攝影/武正彪 馬勇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