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蹚出“富村”新路
安徽經濟報記者 趙雪劍
8月13日,初秋的陽光灑滿白土鎮張村現代農業示范園,葡萄大棚里串串飽滿的“陽光玫瑰”垂掛枝頭,“葡堤原鄉”休閑度假區內,分布著吊橋、野炊區、動物園……一幅農文旅交融的生動圖景在此鋪展。
“我們通過常態化舉辦研學、節慶等活動,讓園區的文旅產業從‘一時熱’變成‘四季火’。”該村駐村工作隊員張婷婷介紹,張村立足400余畝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產業基礎,將“農”的底色、“文”的內涵、“旅”的活力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條鄉村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路徑。
走進示范園,253座葡萄大棚整齊排列,“一畝地6棵樹”的高效種植模式讓土地迸發新活力。村民唐世勇剛從大棚里干完活,肩上搭著毛巾,臉上帶著汗珠卻難掩笑意:“村里建的大棚,栽植的葡萄樹,一畝地葡萄年收入能有四五千元,我們按照四成分成,光這一項一年就能拿到近7000元,比自己種強多了!”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如今土地成了“活資產”,不用外出奔波,守著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
從“賣葡萄”到“賣風景”,張村的轉型不止于種植。“葡堤原鄉”休閑度假區內,游客服務中心、萌寵樂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形成了集農業觀光、科普研學、休閑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在園區入口處,帶著孫女游玩的歐陽林忠正給孩子買文創冰淇淋。他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村兩三趟,這次回來特意帶孫女來看看村里的新變化。“真是沒想到啊!以前咱村哪有這些?現在葡萄架下能散步,還有專門的游樂區,晚上還有燒烤,跟外地的旅游城市差不多。”歐陽林忠笑著說。
“我們按季節策劃主題活動,春季風箏節、夏季露營燒烤季、秋季采摘節、冬季暖冬美食季,讓游客隨時都有新鮮感。”張婷婷介紹,自2023年4月開園以來,園區已累計接待游客25萬人次,還成功承辦了蕭縣伏羊文化節分會場、宿州市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等大型活動,名氣越來越響。
文旅熱度的背后,是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雙提升。2024年,張村集體收入達300萬元,其中葡萄產業貢獻率超60%;通過土地入股、園區務工等方式,285名低收入農戶年均增收3000余元,文旅產業催生的保潔、導游等崗位,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眼下,張村正忙著擴建草莓、車厘子、西瓜等特色種植大棚,計劃打造“四季有果、全年可游”的觀光園。“我們會繼續深耕農文旅融合,讓更多人走進張村、愛上張村,讓鄉村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白土鎮鎮長張前程信心滿滿地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立德樹人育桃李 文明花開滿園芳 08-22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