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種子 “智”造未來
在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嶄新的生產車間里,一幅充滿科技感的現代農業生產畫卷正徐徐展開:四座巨型銀色金屬罐矗立其間,氣勢恢宏;全自動種子生產線高速運轉,金黃飽滿的小麥原種如“金色瀑布”般傾瀉而下,在封閉潔凈的管道網絡中奔涌流動。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設備現代化、技術現代化和管理現代化。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兩條此類生產線,集精選、包衣、分裝于一體,實現全程智能化控制,每日可生產種子400余噸。在生產線末端,自動化包裝線快速運轉,依次完成計量、灌裝、封口、噴碼,一袋袋印有品種信息、生產批次的可溯源種子產品源源不斷下線,構建起從田間到市場的質量追溯體系。
這條生產線不僅提升效率,更能確保質量。該公司董事長劉良柏介紹說:“全自動化生產不僅能提高運轉速度與生產效率,還能保障種子精選質量與生產安全,減少不必要的人工投入?!?/p>
據了解,自7月中下旬啟動生產以來,該生產線已處理原糧5000余噸。“華成種業小麥和大豆良種,主要供應蘇魯豫皖地區,其中大豆種還銷往長江流域。”劉良柏說。
華成種業的智能化升級,正是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縮影。園區高標準規劃建設的種業小鎮占地2.5萬畝,按照“三區一平臺”功能布局,打造研發區、加工區、高標準育種區和數字農業平臺。
“我們通過‘雙招雙引’聚力打造種業產業集聚區,目前已形成從種業研發、繁育、推廣到加工的全產業鏈條。”園區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園區已形成“產業筑基+科研賦能”的發展格局:產業端,已引進了荃銀興大、華成種業等12家行業頭部企業;科研端,黃淮海種業科技谷內9家科研院所相繼入駐,農業農村部土壤微生物實驗室等重大平臺進展順利。在此支撐下,創新成果與協同效應同步顯現——園區企業新增11個省級審定作物品種,安徽農業大學皖北試驗站科研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園區與安徽科技學院等深化合作,科企聯動讓種業創新“引擎”全速運轉。
展望未來,園區規劃清晰:通過持續聚焦主導產業持續發力,推動埇橋農業產業從傳統生產向高質化、品牌化、集群化的躍升,全力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埇橋模式”。
■ 拂曉報通訊員 孫啟夢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抗日烽火路”集中采訪活動舉行 08-25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