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棗
“賣棗了,4塊錢一斤,先嘗后買,不甜不要錢……”最近,大街小巷常有小喇叭如此吆喝。鮮棗下來了,不少人想嘗鮮,便圍上來,拿起一顆放進嘴里,咬開的瞬間,清脆的咔嚓聲伴隨著蜜甜的汁液在嘴里爆開,真應了“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這句農(nóng)諺。
我是吃著棗長大的,與棗有著深厚的情感。我們那兒土地瘠薄,其他果木樹難以生長,只有棗樹不挑土壤,又耐旱耐澇。當年,村里家家都栽植棗樹,我們家門前也有兩棵。如魯迅先生在《秋夜》中寫的一樣,“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每年農(nóng)歷七月份,就是我最快樂的日子,可以拿棗當水果吃,當飯吃。棗可以生吃、曬干吃,也可以煮熟吃。在那個缺糧的年代,成熟的棗子打下來,好多人家把它放在鍋里烀熟,當主食吃。老百姓認為棗和米、面同等重要,災年可以“活命”,是長在樹上的糧食。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便還錢”,皖北有這樣一句民間諺語,“桃三”指桃樹從栽種到結果需要三年時間,“杏四”“梨五”以此類推,“棗子當年便還錢”,說的是棗樹當年栽種,當年就可開花結果,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優(yōu)勢顯而易見。幾十年后,我又一次見證了“棗子當年便還錢”的過程。
去年春天,我在苗木大市場買了一株棗樹苗,只有小拇指粗、一米來高,栽在了小院里。看那樹苗小小的弱弱的,真擔心不能成活。可不久后,在陽光和雨水的哺育下,小棗樹慢慢發(fā)芽長葉了,棗花也隨后開了。花不多,淡黃色,平淡無奇,似米粒大小。花謝后竟也掛了棗,不多,就三個,豆粒子般大。到了農(nóng)歷七月,棗子長到小時候玩的“琉蛋”大小,照樣成熟了。摘一個嘗嘗,甜中帶點酸,味道還真不錯。我高興地喊道:“這么快就得濟啦!”我們一家人分食那三顆棗,笑得合不攏嘴,幸福無限。
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果品之一,不僅口感脆甜,營養(yǎng)豐富,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棗”與“早”諧音,很多人就把這個美麗的諧音充分利用,特別是婚慶中,棗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大紅棗本就帶著喜慶,再配上花生、桂圓、蓮子這些果實,便化作了“早生貴子”的美好祈愿。在婚禮這一人生重要儀式上,主人將它們撒向賓客、置于婚床。棗的圓潤飽滿,象征著生命的孕育與延續(xù),寄托著人們對添丁進口、延續(xù)血脈的深深祝福。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從古老的歲月一路走來,至今仍在皖北婚禮慶典中閃耀光芒,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記。
■ 屈海波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本網(wǎng)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2
-
3
-
4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5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xù)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6宿州市持續(x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