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夕情深
兒時過七夕,總被鄰家奶奶的話勾得心癢。說七月初七夜里,躲在南瓜棵底下能聽見牛郎織女說悄悄話。那年我約莫七八歲,天剛黑就鉆進了村后的南瓜地。南瓜葉上的茸毛蹭得臉發癢,藤蔓上的小刺卻不饒人,我屏氣凝神蹲了半晌,只聽見蟲鳴和自己的心跳,起身時才發現胳膊、腿上被拉出一道道紅印子,像被貓抓過。為了一點浪漫想象便甘愿受些小罪的癡傻,倒成了往后每念及七夕,最先浮上心頭的暖。
后來才知,七夕原不只是聽情話的日子,核心是“乞巧”。舊日里姑娘們過七夕,要擺上瓜果、針線,對著月光穿針引線,誰能把線順利穿過針孔,就算乞到了巧。說這是“向織女求手藝”,往后持家過日子,一雙巧手能讓粗茶淡飯也生出暖意。那時的民俗從不是空洞的儀式,是把對生活的期許,縫進一針一線里,把對美好的向往,寄托在星月流轉間。
如今總有人把七夕比成“中國情人節”,其實兩者的意趣大不相同。外國情人節偏重男女間的情愛表達;而七夕藏著更綿長的中國式浪漫——它有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相守,也有姑娘們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自勉,是情愛與生活、浪漫與煙火的交融。就像秦觀筆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的情,從不是一時的熱烈,是經得起歲月阻隔、耐得住長久等待的篤定,這恰是我們民族文化里獨有的溫潤與厚重。
這些年回鄉下,覺得七夕的味道淡了些。年輕人多往城里去,村口的南瓜地早沒了蹲守聽情話的孩子,姑娘們也少了繡帕子乞巧的心思。那些背著行囊遠去的鄉村男女,像極了現代版的牛郎織女——一個在工地搬磚,一個在工廠流水線上接線,隔著幾千里的距離,一年到頭也難見幾面。他們的相思,沒有銀河相隔的浪漫,只有視頻里孩子喊“爸媽”時的哽咽,只有春節返鄉時行李箱里塞不下的牽掛。這時才懂,古人的七夕是神話里的別離,而今人的“別離”,藏在現實的奔波里,更讓人添了幾分悵惘。
好在總有人記得這份文化的根。去年在城里的老街,見幾位搞非遺文創展的老太太擺著針線笸籮,教年輕人穿針乞巧,旁邊掛著一副楹聯:“星橋鵲駕,經年才見;繡線金針,此夕方求。”橫批是“七夕承俗”。那一刻忽然釋懷,民俗的延續從不是墨守成規,是有人愿意把老故事講給新一輩聽,有人愿意把老手藝教給年輕人學。就像梁實秋先生說“文化是累積的,是傳襲的”,七夕里的瓜棚夜話、穿針乞巧,從來不是過時的舊俗,是刻在我們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是無論走多遠,都能讓我們想起“根”在哪里的念想。
又到七夕了,抬頭望夜空,雖不見銀河,卻覺心里亮堂——或許弘揚民族文化,從不是要做什么轟轟烈烈的事,只是把七夕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把乞巧的手藝教給朋友學,讓這份藏著浪漫與煙火、牽掛與篤定的文化,像銀河里的星子,一代代亮下去。
末了,也想擬一副楹聯作結:“瓜棚憶舊,稚子曾聽星語密;針線承新,今人猶守巧心思。”橫批就叫“此夕情深”。
□邵俊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靈璧縣調研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等工作 08-29
-
2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3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
-
4楊軍走訪慰問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干部 08-26
-
5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6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