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家”獻身革命 赤膽忠心彪炳史冊
在碭山縣周寨鎮周平莊村孟樓自然村,一座經過修繕的農家院落靜靜矗立,這里便是抗日烈士孟憲琛故居。
孟憲琛故居。 碭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堂哥孟憲琛是1910年生人,1929年在碭山師范學校上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了。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后擔任中共碭山縣特支書記、碭山縣第一特務隊隊長、蘇魯豫區黨委警衛營營長等職,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革命事業。”在孟憲琛故居門口,84歲的孟樓村村民孟憲玨說。
“孟憲琛烈士是我黨在碭山地區早期革命的重要領導者,從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與民族解放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在孟憲琛故居院內,講解員蔣世豪向大家介紹烈士的生平。紀念墻上鐫刻著烈士的革命履歷,他不僅創立了碭師黨支部,還先后擔任碭北區委書記、蘇魯豫區黨委警衛營營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更是帶領隊伍轉戰豫東、魯西南、蘇北數十縣,殺日寇、捉漢奸,是當地軍民心中的“抗日英雄”。
孟憲琛故居主屋里的生平展板。 李艷龍 攝
步入故居主屋,生平展板上按時間順序清晰還原了孟憲琛的革命歷程。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孟憲琛剛從碭山師范學校畢業,他帶頭宣傳抗日主張,組織師生上街游行,在碭山縣城掀起了規模較大的反帝愛國運動,讓更多群眾覺醒起來。展板上的泛黃照片與文字記錄,讓這些塵封的故事愈發鮮活。
“雖然憲琛哥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老年人經常給我講起他的革命事跡,讓我記憶猶新。”孟憲玨說,“他在我們孟樓村辦學校,成立窮人會,帶領窮人打貪官、斗地主,孟樓一帶革命活動搞得熱火朝天。后人都稱孟樓這一帶為‘碭北革命的根據地’!”
孟憲琛烈士雕像。 李艷龍 攝
“九一八”事變后,孟憲琛受碭山縣委派遣,回家鄉孟樓開展群眾運動。他回到孟樓所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辦孟樓小學,不但解決孟樓一帶兒童的求學之難,也為成人上夜校開辟了場所,成為他開展革命活動的基地。他聘請進步人士、共產黨員任教,選用健康進步的教材為課本,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宣傳革命道理。
孟憲琛白天教小學,晚上教成人夜校,使夜校學員的思想覺悟不斷提高。孟憲琛積極發展黨員,成立窮人會,帶領黨員、窮人會員開展維護群眾利益、打擊地主封建勢力的活動,1931年秋他們打跑了國民黨三區政府的稅官和鹽官,使他們不敢在孟樓一帶收稅、征糧、查小鹽。
1932年秋,孟憲琛動員了私人看家的十余桿槍,為黨組織和窮人會使用,并發動了一場規模較大的秋收斗爭,100多名窮人會會員連夜哄搶了地主張子萬、段慶生的幾十畝高粱,并放火燒了幾家放高利貸的地主的麥秸垛及豆秸垛。
“最讓人動容的,是孟憲琛烈士對革命的忠誠與犧牲精神。”蔣世豪指著“獄中堅貞”板塊說。1933年,孟憲琛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面對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他的妻兒去獄中探望時,看到他戴著鐐銬、血肉模糊,忍不住落淚,可他卻安慰家人說:“我從入黨之日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受點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正是這份堅定的信仰,支撐著他在獄中始終未泄露黨的任何秘密。
1936年西安事變后,孟憲琛重回碭山,繼續開展群眾運動;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聯合豐沛魚碭,領導四個縣的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9月他趕赴陜北公學學習,親受毛澤東主席教導,是陜北公學的第一屆畢業生。
1938年,孟憲琛在碭山成立抗日武裝,帶領軍隊英勇殺敵,先后轉戰豫東、魯西南、蘇北數十縣,殺日寇、捉漢奸、攻據點,西北一帶日偽軍聞之喪膽,忠實護衛了抗日根據地的安全。
在“抗日之家”板塊,孟憲琛動員全家投身革命的事跡令人肅然起敬。“為有效開展抗日工作,憲琛哥自己轉戰各地力殺敵寇,還動員全家老小積極參與抗日工作。”孟憲玨介紹,孟憲琛的父親孟昭潛雖年過半百,親任三區青年救國團團長,日夜操勞,四處奔波,發展青年團員900多人,送往根據地參軍200多人;為鼓舞群眾的抗日熱情,他還親自編寫抗日歌詞,供邊區軍民詠唱。其母李桂芝,任三區婦救會長,她舍生忘死,給八路軍遞送情報,帶領婦女兒童打米磨面,做軍鞋、捐雞蛋、慰問傷病員,用歌聲鼓勵傷員去前線沖殺。其妻段慧生,雖是大家閨秀,但思想進步,深明大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孟樓、楊閣黨小組長,她以抗戰國事為重,積極協助公婆操辦抗日事宜,并擔任本鄉婦救會長。
“孟憲琛不僅自己沖鋒在前,還讓父親、母親、妻子和三個胞弟都參與到抗日救亡工作中,一家人節衣縮食、變賣家產支持革命,豐、單、碭一帶的軍民都稱他們家是‘抗日飯店’‘抗日之家’!”蔣世豪介紹,在孟憲琛的影響下,孟樓村許多群眾加入抗日隊伍,形成了“全民抗日”的熱潮。
孟憲琛故居院內的黨史展板。 李艷龍 攝
近年來,碭山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對自然朽損的孟憲琛故居進行全面修繕,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保護烈士遺留的歷史信息痕跡。蔣世豪介紹:“我們在院內增設了孟憲琛雕像、烈士紀念墻、中共一大至二十大的黨史展板,主屋還原了烈士生前的生活場景,就是希望通過這些細節,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的初心。”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如今,孟憲琛故居已成為碭山縣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周寨鎮黨委負責人說:“近年來,周寨鎮依托故居開展了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我們組織干部群眾、中小學生走進故居,通過‘百歲老黨員講黨史’‘黨史讀書班’等形式,讓大家在緬懷中傳承紅色精神。截至目前,故居已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不少單位還在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讓烈士精神成為激勵大家前行的動力。”
作為碭山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孟憲琛故居內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訴說著孟憲琛烈士投身革命、浴血抗戰的崢嶸歲月。從孟憲琛烈士的個人犧牲,到“抗日之家”的全家奉獻,“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愈發醒目。如今,孟憲琛故居已成為碭山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這條“抗日烽火路”不僅記錄著過去的苦難與輝煌,更在新時代續寫著紅色基因的傳承故事。通訊員 李艷龍 記者 何雪峰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
-
3宿州市新增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30
-
4上半年全市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2億元 08-28
-
5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6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