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曉之光
【編者按】烽火淬煉英雄膽,赤誠鑄就民族魂。他,從豫西南的阡陌田間走來,以書生之軀扛起救亡圖存的重任;他,被毛澤東譽為“虎膽英雄”,用37載壯麗年華書寫了氣貫長虹的抗戰史詩。從開辟豫皖蘇根據地到創辦《拂曉報》傳播真理之光,從三十三天反“掃蕩”的浴血奮戰到八里莊的壯烈殉國,他,以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信仰與擔當。
他,就是彭雪楓將軍。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編發此文,不僅為追憶將軍“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文韜武略,更為傳承那融入民族血脈的雪楓精神——赤子般的忠誠、鋼鐵般的意志、春風般的人民情懷、烈火般的創新勇氣。讓我們循著拂曉的曙光,在歷史的回響中汲取奮進力量,于新時代的征程上續寫英雄未竟的華章!
清晨五點多,薄霧剛剛散盡,我照例在雪楓公園周圍晨練。夏末的風帶著一股清涼,拂過松柏發出沙沙輕響,稀疏的蟬鳴時隱時現。這座以抗日名將彭雪楓的名字命名的公園,在晨曦中格外莊嚴肅穆。轉過一片青翠的香樟林,將軍的銅像驀然映入眼簾——戰馬上的他一身戎裝,右手扶韁,左手持望遠鏡,目光如炬穿透歷史煙云。朝陽初升,為銅像鍍上一層金色的光暈,恰似當年戰場烽火映照的輪廓。
我不由地停下腳步,凝視著這位永遠37歲的將領。銅像基座上“彭雪楓將軍”幾個金色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手指輕撫過滑涼的字體,仿佛觸摸到那段滾燙的歷史。三十年前,我采訪一位新四軍老戰士時,他曾這樣動情地描述:“彭師長總愛站在最前線指揮戰斗,太陽照在他的望遠鏡上,閃閃發亮,我們一眼就能找到他?!贝丝蹄~像上的光影,與老戰士記憶中的畫面完美重疊,讓我不禁陷入對那段烽火歲月的深深追憶。
書生報國: 從農家子弟到紅軍將領
1907年9月9日,豫西南鎮平縣七里莊一個普通農家院落里,一個男嬰的啼哭打破了秋日的寧靜。這個取名彭修道的孩子,在私塾先生的教導下,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聰慧。1921年,14歲的他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開始接觸進步思想。1925年,北平育德中學的圖書館里,18歲的彭雪楓如饑似渴地閱讀著《新青年》《向導》等進步刊物,那些振聾發聵的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火把,照亮了這個農家子弟的心。次年秋天,他站在鮮紅的黨旗下莊嚴宣誓,從此將“彭雪楓”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
他的老戰友張震將軍回憶初見的印象時,說:“這個河南小伙眉宇間透著英氣,說話不緊不慢,但每個字都像釘子一樣扎實?!边@種沉穩剛毅的氣質,伴隨他走過了一個個硝煙彌漫的戰場。1930年冬,贛南山區寒風凜冽,23歲的彭雪楓率部參加第一次反圍剿,在龍岡戰斗中活捉敵師長張輝瓚。毛澤東聽聞捷報喜形于色,吟誦了一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他用如此豪邁的詩句,記錄了這一輝煌戰果。
1935年2月,長征途中的婁山關戰斗,成為彭雪楓軍事生涯的又一高光時刻。時任紅十三團團長的他,奉命主攻婁山關。戰斗打響前,他親自帶領營連干部勘察地形,發現了一條敵人防守薄弱的羊腸小道。2月26日拂曉,他率部出其不意地從側翼發起攻擊,一舉突破敵軍防線?!靶坳P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的這個著名詩句,正是對這場戰斗和彭雪楓膽識的最好詮釋。
1936年,毛澤東親自點將彭雪楓擔任統戰特使。彭雪楓化裝成商人,穿越重重封鎖,先后會晤了國民黨將領于學忠、閻錫山、傅作義等人。在太原與閻錫山會談時,他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最終促成了閻錫山與紅軍的合作。這段鮮為人知的統戰經歷,展現了彭雪楓剛柔并濟的獨特魅力——既能指揮千軍萬馬,又能開展春風化雨般的說服工作。
東征抗日: 開辟豫皖蘇根據地
1938年9月,在中原告急、武漢失守的情況下,為開辟豫皖蘇邊區新的戰略區,彭雪楓遵照毛澤東、周恩來電令,率領僅有373人的游擊支隊誓師東征。長夜漫漫,前路險阻,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魄啊!彭雪楓與他的戰友們毫不畏懼,渡過新黃河,首戰竇樓。竇樓戰斗中,彭雪楓親自勘察地形,發現日軍騎兵必經之路兩側有茂密的高粱地,遂決定在此伏擊。10月27日,當日軍騎兵進入伏擊圈時,他一聲令下,機槍、步槍一齊開火。他站在距敵不足百米處指揮,擊斃了日軍小隊長林津少尉。這場漂亮的伏擊戰,繳獲的騎兵軍刀后來成為《拂曉報》的珍貴藏品,刀刃上的寒光至今仍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首戰告捷后,又夜襲蘆家廟,打擊日偽,平定匪患,恢復生產,安定民心,使豫東民眾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在當地黨組織的配合下,到1939年底,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游擊支隊發展到一萬七千余人,建立七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初創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毛澤東曾于1938年、1939年先后指出:“在豫皖蘇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根據地的計劃是很對的”,“中央對你們取得的成績,深表滿意”。
由于豫皖蘇邊區處于華中斗爭前沿,從這支部隊進入敵后之日起,就一直面臨日偽軍連續不斷地清剿與掃蕩,以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挑釁與進攻。在創建根據地的日日夜夜里,彭雪楓展現出卓越的軍政才能。白天他騎馬巡視各部隊,晚上伏案撰寫《游擊戰術的幾個基本作戰原則》。這些凝聚實戰經驗的戰術思想,后來被毛澤東稱贊“甚好,可作教材”。據拂曉報社的老編輯回憶:“師長改稿時常說,文章要像刺刀一樣鋒利,又要像小米飯一樣讓老鄉吃得慣?!边@些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扎根群眾的深刻認識。
為“用筆桿子喚醒四萬萬同胞”,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的一間茅草屋里,彭雪楓創辦了《拂曉報》,并親自題寫創刊詞——“‘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要到來的意思。軍人們在拂曉要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這份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戰地報紙,這種“拂曉精神”,便是豫皖蘇邊區軍民的明亮燈塔。創刊之初條件極為艱苦。沒有印刷機,戰士們就用刷子蘸油墨手工拓??;缺少紙張,便發動群眾捐獻賬本、煙盒。彭雪楓經常在戰斗間隙親自撰寫社論,痛斥日軍暴行,團結邊區群眾鼓舞軍民斗志。1939年,《拂曉報》創刊一周年之際,彭雪楓特意派人帶著報紙和《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一文前往延安,請毛澤東指教。主席不僅親筆回信,還題寫了“堅持游擊戰爭”六個大字。這個題詞,既是對《拂曉報》的勉勵,更是對彭雪楓平原游擊戰理論的充分肯定。
浴血淮北:三十三天反“掃蕩”
在抗日救國的戰場上,彭雪楓以不怕犧牲敢打大仗、惡仗而聞名。1942年冬,日軍調集兵力,對淮北根據地發動了殘酷的“大掃蕩”。11月13日,日軍由泗縣、五河、盱眙、宿遷和淮陰等據點出發,五路向蘇皖邊區分進合擊,總兵力七千多人,并以飛機、汽艇相配合,企圖一舉殲滅新四軍四師主力。彭雪楓指揮邊區軍民,運用游擊戰術,和日偽軍浴血奮戰,持續達33天之久。在這次反掃蕩戰役中,四師部隊兩襲馬公店,三打金鎖鎮,圍攻泗縣城,堅守朱家崗,破擊泗靈公路,給了日偽軍沉重的打擊。這次戰役從11月14日至12月16日,33天打了37仗,幾乎天天有仗,有時一日數戰,其中以朱家崗最為激烈。共斃傷日偽軍700余人,粉碎了敵軍合擊四師主力、“蠶食”根據地的計劃。
彭雪楓大智大勇,驍勇善戰,總是身先士卒,“靠前指揮”。他經常把自己的指揮位置擺在前沿,甚至親自偵察進攻線路,直接掌握敵情變化,以便正確指揮部隊作戰。1941年10月24日,他在給夫人林穎的信中,傾吐了他親臨前線偵察、指揮陳道口戰役的深切感受:“在指揮陣地上看著戰士們那種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雄姿,使我深受感動。為了執行命令而毫不吝惜自己的鮮血。我從內心里熱愛著他們,或許他們也在愛著我吧!因為我離他們并不遠,連望遠鏡都不需要,就是沒有和他們一同沖鋒而已。你該為我擔心吧,當我們看突擊道路偵察地形的時候,僅僅距離敵人六十米遠,一顆子彈打中了我們所借以隱蔽的碉樓的旁邊,又一次一顆子彈在我們面前三十米遠處落下。不要緊的啊,槍林彈雨是軍人們的家常便飯……”
——這情景怎能不讓人擔心呢!為了他的安全,許多同志曾經提過意見,但他總是說:“作為指揮員,不能像瞎子一樣盲目指揮,為了避免造成不應有的傷亡,我不到第一線怎么行!”他經常教育干部“任何時候也不要忘記對人民負責、對戰士負責和對黨負責的一致性”,他在給部隊講話時,總是說“戰場上貪生怕死是最可恥的”。正是由于他英勇無畏的表率作用,新四軍第四師很快培養起敢打敢拼、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
在那艱苦卓絕的33個日日夜夜里,彭雪楓和邊區軍民同甘共苦,他會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讓給衣服單薄的哨兵御寒,司務長追著要送新大衣時,他擺手笑道:“我在指揮所凍不著,哨兵站在風口里才真需要?!边@溫暖的話語,不知焐熱了多少戰士的心。他堅持和戰士們一起食宿,“白天隱蔽封鎖消息,夜晚行動,跋山涉水,運籌指揮,表現出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揮藝術。”
將星隕落:血灑八里莊
1944年8月,根據黨中央關于向河南敵后進軍的指示,彭雪楓率領四師主力西征。9月11日,在收復夏邑縣八里莊的戰斗中,他像往常一樣親臨前線指揮。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他登上圍墻觀察敵情。望遠鏡里,是即將收復的豫皖蘇故土。警衛員趙運成勸他注意隱蔽,他輕聲說:“得看清楚……”話音未落,一顆流彈擊中他的胸膛。這位37歲的抗日名將,就這樣倒在了勝利的黎明前。
噩耗傳到延安時,毛澤東正在批閱文件。據警衛員回憶,主席手中的毛筆突然折斷,墨汁濺在宣紙上,像一朵黑色的花。陳毅聞訊含淚賦詩:“淮北哀音至,燈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終夜不成眠?!备鶕匕傩兆园l悼念的場景更令人動容——靈柩經過之處,鄉親們擺上路祭,供桌上除了香燭,還有新摘的棗子和剛烙的油餅。一位白發老嫗跪在路邊哭喊:“彭司令,讓俺替你死吧!”
——彭雪楓熱愛民眾,關心民眾疾苦,人們都對他飽含深情。他常說:“離開老百姓的軍隊,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非涸死不可?!?943年8月18日,泗南大柳巷一帶因淮河水猛漲,河堤決口。在此危急關頭,彭雪楓得到報告,立即動員師部附近機關部隊協同群眾搶險。他親自抱草抬土堵決口,并率先縱身跳入激流當中,以身軀擋住洪流。干部戰士見狀,紛紛跳入水中,組成人墻,協助民眾排除險情。經過6個小時的搶險,決口終于被堵住,保護了數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參與搶險的船民鄭大個子回憶:“彭司令在水里泡了六個鐘頭,上岸時嘴唇都紫了,還笑著說‘龍王斗不過咱們’?!毕﹃栁飨聲r,河堤上橫七豎八躺著疲憊的軍民,汗水和河水在他們身上凝結成白色的鹽霜,在余暉中閃閃發亮。這樣愛民的“彭司令”犧牲了,怎不讓群眾痛斷肝腸!
將軍殉國時,距離抗戰勝利只剩11個月。他親手創辦的《拂曉報》報社同仁,在油印的《訃告》上加了黑框。那期報紙被戰士們含淚傳閱,直到紙張揉碎。
新中國成立后,《拂曉報》成為中共宿縣地委機關報,現在是中共宿州市委機關報。87年來,這份紅色報刊歷經風雨,從單一報紙發展為擁有報紙、網站、微博、微信、抖音、學習強國宿州學習平臺等新媒體平臺的現代傳媒矩陣。2023年4月,《拂曉報》報史館正式對外開放,全景式展現一代代拂曉報人的非凡成就。這份創刊于抗日烽火中的報紙,今天依然秉承著雪楓將軍提出的“拂曉精神”,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用文字記錄百姓心聲,用鏡頭描繪發展變遷,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每當看到報社年輕記者深入基層采訪的身影,我仿佛又見到了當年那些一手握槍、一手執筆的拂曉報人。
精神永存: 雪楓精神光耀千秋
晨光漫過雪楓廣場,公園里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將軍銅像的基座前,不知何時多了幾枝噙著露珠的野菊花。管理員說,經常有人悄悄過來獻花,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系著紅領巾的孩童。這些無言的致敬,讓雪楓精神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
回望彭雪楓將軍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就像閱讀一部壯麗的史詩。從豫西南的農家小院到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從書生到將軍,他用37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愛國壯歌。在6年敵后抗戰中,他率領部隊作戰3760余次,殲敵4.8萬余人,創建了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的淮北抗日根據地?!@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共產黨人對信仰的極致詮釋。在血與火的抗日戰場上,依靠堅定的信念和宏大的氣魄,他用自己飛濺的血花,鑄就了“赤膽忠心、英勇善戰、心系人民、勇于創新”的雪楓精神。
當此時,抗戰勝利80周年的鐘聲深沉地響起,將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身姿,又在我們眼前躍動。英雄雖然遠去,但其精神依然如拂曉的晨光,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航程。
宋建國(作者系拂曉報社原社長、高級記者、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
3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4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
-
5宿州市新增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30
-
6上半年全市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2億元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