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丈量民情 實干破解難題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訊(記者 路楊)今年以來,碭山縣創新思路,以“織、納、化”三字訣為牽引,有效疏通了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更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治理成果,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織密網格,構建治理格局。碭山縣把構建高效能服務網絡視為基層治理的基礎工程,織密服務網,全力打造群眾身邊的“解憂站”。在科學織點方面,碭山縣精心布局鎮、村兩級服務網絡,已建成192個室內外“評理說事點”。這些點分布廣泛,如同細密的神經末梢,深入到碭山縣的每一處角落,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無縫覆蓋,確保群眾無論遇到什么煩心事,都有地方傾訴,有專人幫忙解決。
為激發服務網絡的活力,碭山縣著力培育特色品牌點。“老書記調解室”憑借老書記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群眾威望,在調解矛盾時更具說服力;“鄉賢調解室”則借助鄉賢們在地方的影響力和人脈資源,將鄉情、親情融入調解過程;“老執說事”采用“黨建+網格+老執”的治理網格,發揮老執、老黨員、村民代表有經驗、有時間、有情懷的優勢,采用常態化“坐堂問診”與“出門巡診”相結合的方式,調解矛盾糾紛。這些特色品牌充分挖掘當地人才、文化資源,把優秀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成為碭山基層治理的閃亮名片。
廣納民意,深耕法治沃土。碭山縣通過設立固定意見箱、放置留言簿、信息員入戶走訪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群眾意見建議。今年上半年,累計匯集群眾意見建議112條,相關部門及時跟進處理每一條意見建議,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為提升服務效能,碭山縣還建立信息員花名冊,定期組織政策法規、矛盾調解技巧、溝通藝術等專業培訓。通過不斷學習,信息員的專業素養與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逐漸成為群眾信賴的“貼心人”和“解憂人”。
該縣還深入宣傳闡釋、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工作人員結合本地實際案例講法說理,引導群眾增強法治意識,提升依法理性維權能力,推動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筑牢堅實的法治根基。
化解紛爭,筑牢穩定根基。矛盾化解是基層治理的關鍵環節。碭山縣推行分層分類、多元聯動的化解機制。在源頭排查上,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機制,對于群眾反映的簡單訴求,信息員第一時間響應,就地妥善處置,力求小事不出點,將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
對于疑難復雜的矛盾糾紛,信息員及時研判預警,迅速啟動聯動機制。司法所、派出所、村委會等多方力量協同作戰,綜合運用情、理、法多種手段,合力攻堅化解。通過這種方式,推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調、民事民辦”。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碭山縣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近3000件,有效預防了矛盾激化升級,有力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
3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4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
-
5宿州市新增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30
-
6上半年全市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2億元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