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蕭宿銅靈革命烈士陵園:青山埋忠骨 英魂耀千秋
清晨,薄霧從蕭縣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林間緩緩升起,滿目蒼翠,層層疊疊。景區大門西側山坡上,蒼松翠柏環繞間,坐落著莊嚴肅穆的蕭宿銅靈革命烈士陵園。不多時,朝陽穿透薄霧,灑在高高聳立的紀念碑上,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鍍上一層耀眼金輝。
蕭宿銅靈革命烈士陵園又稱“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蕭宿銅靈邊區地跨津浦鐵路兩側,連接徐州,是皖北抗日根據地之一。邊區的優秀兒女在革命戰爭年代,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斗爭,為新中國成立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座陵園的誕生,源于一群老戰士的深切懷念。1988年11月,曾經在蕭宿銅靈邊區戰斗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孫象涵、顧寒星、朱德群、楊明卿等人發起籌建“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的倡議,希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一座安息之地。歷經六年籌建,1994年11月,陵園落成,園內有園名壁、烈士碑銘、名人題字碑、紀念塔等建筑物,共收錄2000余位烈士名錄。
時間回溯到1938年,孫象涵、顧寒星、亢為德等人在家鄉宿州桃山一帶組建桃山游擊隊。6月9日,他們果斷鏟除漢奸趙宗禧,群眾拍手稱快,青年踴躍參軍,隊伍迅速擴大,桃山游擊隊改名為彭南游擊隊。7月中旬,為破壞日寇的軍事運輸,彭南游擊隊發動500多名群眾破擊津浦鐵路,使日軍火車停開7天。
皖南事變后,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形勢急劇惡化,蕭縣政府行政科長許西連、秘書馮蘊言以非凡膽識主動請纓留守蕭東打游擊。面對津浦鐵路兩側日偽據點林立,封鎖溝、封鎖墻密布的極端艱難環境,許西連等人成立了蕭東辦事處,采取隱蔽斗爭形式,堅持抗戰。
1941年冬,淮北區黨委和新四軍四師派顧寒星等人赴蕭東接掌“亢營”,整編后的部隊劃歸九旅二十五團建制,為獨立營。1942年3月3日,蕭銅獨立營配合九旅進攻靈璧張小圩子,大獲全勝,為擴大根據地建設邁出了可喜一步。
1942年9月,為加強對蕭銅地區的領導,淮北區黨委和師首長決定,蕭銅地區改為蕭宿銅靈地區,組建蕭宿銅靈縣委和蕭宿銅靈縣政府,同時將蕭銅獨立營改為蕭宿銅靈總隊。經過調整和兵源補充,整個蕭宿銅靈總隊達1500余人,成為該地區堅強的抗日主力。
1943年5月,九旅調離蕭銅地區后,蕭宿銅靈總隊開始獨立作戰、自主發展,在路東、路西兩戰皆勝,提高了士氣。同年7月、10月,蕭宿銅靈總隊兩次主動襲擊頑軍,均出奇制勝,戰斗力顯著提升,被軍分區上升為獨立團。
1944年4月15日,蕭宿銅靈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選舉許西連為縣長。至此,蕭銅已成為橫跨津浦鐵路,轄9個區、50多個鄉,輻射方圓百余里的鞏固的游擊根據地。
如今,硝煙散盡,山河無恙。蕭宿銅靈革命烈士陵園中,前來瞻仰的人們絡繹不絕。“我們守護烈士陵園,不僅僅是守護一座紀念場所,更是守護一份精神傳承。”蕭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耿廣峰表示,要繼續維護好陵園環境和英烈事跡展陳,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祭掃的人都能在追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記者 沈前程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宿州市情況反饋會召開 09-05
-
2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3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4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
5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6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