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片與檢察證
□ 李文 張茜
1944年的丹陽鄉下,16歲的張成龍趴在公路旁的草叢里,掌心攥著一把磨得發亮的大刀片,耳朵貼在地上聽遠處汽車的轟鳴聲——那是他加入新四軍后,第一次參與伏擊任務。
多年后,已滿頭白發的張成龍坐在窗邊,向前來慰問的埇橋區檢察院干警講述抗戰故事,他還能清晰想起那天的細節:“風刮得臉、耳朵、脖子生疼,遠處傳來日軍車上的東洋歌聲,戰友們緊盯著車輪子,就等我一聲令下。”
少年從軍 浴火成長
張成龍1928年8月生于江蘇丹陽一個貧苦家庭。1941年,年僅13歲的他在南陽春飯館當學徒,飽受日偽欺壓。1944年6月,懷揣抗日救國的志向,16歲的他毅然加入新四軍,成為6師16旅茅東警衛團一名戰士。
入伍初期,部隊條件艱苦,沒有配發槍支,只有一把大刀片。張成龍卻樂觀堅定,時常磨刀霍霍,誓言“磨快了好殺日本鬼子”。次年,年僅17歲的他就因表現突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張成龍參加多次戰斗,表現英勇。
英勇作戰 屢立戰功
1944年秋,張成龍在部隊遭日軍包圍的突圍戰斗中腿部負傷,卻堅持不下火線。同年12月,已任副班長的他帶領8名戰士,在丹陽至金壇的公路上成功伏擊日軍汽車。他巧妙選擇伏擊地點,趁敵不備突然出擊,最終俘獲日軍2人、偽軍1人,繳獲大量年貨物資,并燒毀敵軍汽車。這場發生在敵人“安全通道”上的白天伏擊,沉重打擊了日偽氣焰,極大鼓舞了當地群眾的抗戰士氣。
1945年春,張成龍參與攻打犇牛鎮附近日偽碉堡的戰斗。他與戰友們越過三道封鎖線,深夜發起進攻,最終擊斃5名敵人,繳獲20多支槍及眾多彈藥裝備。此次戰斗中,他左腿被手榴彈彈片擊中5處,仍堅持行軍50里返回駐地。
后來,張成龍升任班長,受命智取陵口鎮偽軍崗哨。他帶領三名戰士化裝成百姓,混入趕集人群,巧妙接近橋頭崗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繳獲兩支步槍,安全撤離。這場不費一槍一彈的突襲,再次展現了新四軍戰士的英勇機智。
抗戰勝利后,張成龍隨部隊從江南轉戰至江北,編入華中軍區警衛營,先后任副排長、華東軍區特務團排長。在解放戰爭中,他參戰七戰七捷,頭部兩次負傷,立兩次三等功;在漣水戰役中,再立三等功。
轉業從檢 本色不移
1950年,張成龍轉業地方,主動要求到基層工作,先后在多個政法部門任職,離休前任埇橋區檢察院副檢察長。40年政法工作中,張成龍經手案件數百件,始終堅持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枉不縱,堅守公正防線。
張成龍常說:“比起戰爭年代,現在的工作條件好多了。”五六十年代下鄉辦案,他經常步行一二百里,一去十幾天,從不叫苦叫累。他始終保持廉政本色,不在當事人家吃飯、不接受請托說情,展現了一名政法干部的職業操守。
那些戰火中的傷痕,成了他一生中最沉默的勛章;而轉業后的歲月,則是他用另一種方式寫下的忠誠。
回憶已近尾聲,窗外的陽光灑在張成龍布滿皺紋的手上,他輕輕摩挲著掌心的老繭——那是當年握刀、持槍、寫案卷磨出來的印記。“瞧瞧,現在街上熱熱鬧鬧,全是安穩日子的模樣。咱們國家如今這般繁榮富強,真讓人歡欣舒坦。”老人笑著望向窗外,聲音里滿是釋然。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宿州市情況反饋會召開 09-05
-
2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3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4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
5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6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