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塘棲智慧”助力“蟠龍蝶變”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每個村莊都在探尋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因地處蟠龍山而得名的老山村也曾面臨治理梗阻、發展乏力的困境,在和美鄉村建設的道路上步履蹣跚。直到2024年3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善樂帶著全村黨員群眾的殷切期盼,踏上了前往杭州市臨平區塘棲街道塘棲村的跟班學習之路。這個以盛產枇杷享譽四方的江南水鄉,用“晨跑工作法”“議事千家宴”等充滿活力的振興實踐,為迷茫中的老山村點亮了前行的燈塔。一場關于基層治理革新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蛻變之旅,就此拉開序幕。
航拍泗縣屏山鎮老山村。記者 蔣幫煜 攝
以跟班實踐
體悟鄉村發展真智慧
初到塘棲村,趙善樂便被精雕細琢的村容村貌所吸引。白墻黛瓦,盡顯江南水鄉的婉約韻味;家家房前屋后鮮花簇簇,綠樹掩映,還有精致的庭院,處處可見各種綠植和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
“小趙,走,跟我們跑一圈!”塘棲村唐書記的招呼聲,成了趙善樂每天雷打不動的“鬧鐘”。天剛蒙蒙亮,村“兩委”干部、網格員就帶著民情本在田間地頭集合。這便是塘棲村有名的“晨跑工作法”。
跟著隊伍走在塘棲的田埂上,趙善樂看到的是別樣的景象:村干部彎腰查看稻田墑情時,能隨口說出誰家的秧苗該施肥;路過農戶院墻,會熟稔地提醒,“王嬸,您家排水管該疏通了”;在村口,幾位老人反映灌溉渠漏水的問題,唐書記當場就記在本子上。“我們的會議室在田埂上,辦公桌在群眾家門口。”唐書記的話讓趙善樂若有所思——原來基層治理可以離群眾這么近。
讓趙善樂印象最深的,是塘棲村舉行的“千家宴”。村民、鄉賢、商戶圍坐在一起,品嘗各家拿手菜,宴席上的話題離不開村里的事。“東頭的老橋該修了”“景區停車場不夠用”“年輕人返鄉創業能不能給點扶持”……村民們敞開說,村干部逐條記。更讓趙善樂驚訝的是,因宅基地糾紛冷戰半年的兩戶人家,在村干部和村法律顧問的調解下,端著酒杯解開了心結。“矛盾藏在心里會發酵,擺到桌面上才能化解。”這場別開生面的宴席,讓趙善樂讀懂了基層治理的“煙火氣”與“向心力”。餐桌上的家常菜里,藏著的是村民對家園的牽掛;推杯換盞間的話語中,凝聚的是眾人共建鄉村的熱忱。當矛盾在坦誠溝通中消融,當訴求在集體商議中明晰,這場宴席便成了凝聚民心的紐帶,更化作推動鄉村發展的動力。
離村那天,塘棲村的河水依舊潺潺。趙善樂的筆記本里,記滿了晨跑路線、培訓課程表,更記下了“黨員要當排頭兵”“治理要靠眾人拾柴”的深刻感悟。他知道,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經驗,終將在老山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以創新思維
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行走在泗縣屏山鎮老山村中,干凈整潔的鄉間道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和諧淳樸的鄉風民情、獨具特色的文化公園,構成一幅美麗畫卷,映照在趙善樂欣慰的目光里。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如今卻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趙善樂跟班學習得來的寶貴經驗。
回村的路上,趙善樂便反復琢磨“村莊既要富,也要美”這句話。一個清晰的發展思路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形——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抓手,讓老山村實現蝶變重生。
說干就干。趙善樂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開會,統一思想后,便著手硬件設施改造。他敏銳地抓住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土地“增減掛”等政策東風,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參與村莊改造。那段時間,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梭在村里的各個角落,解決村民的疑慮和難題。經過不懈努力,163棟規格統一、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鄉村別墅拔地而起,成了老山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緊接著,村民健身中心、文化活動廣場、紅白事大禮堂等配套設施也相繼建成,村民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提升。
硬件設施跟上了,趙善樂又開始琢磨如何豐富旅游業態。他多次外出考察,最終成功引入泗縣龍鳳樂園項目。為了讓項目盡快落地,他主動協調土地辦理手續,全程跟蹤項目建設進度。2024年“十一”期間,龍鳳樂園這個集游玩、露營、寫生等功能于一體的親子旅游空間,一下子吸引了眾多游客,共接納游客3萬余人次,讓村民們嘗到了發展旅游產業的甜頭。
受塘棲村“四季情暖”主題活動的啟發,趙善樂依托村里的“六園一街”等旅游景點,精心策劃了“四季”旅游活動。春天,鄉“春”旅游文化節,吸引了踏青的游客;夏天,蟠龍山美食一“夏”,讓人們大快朵頤;秋天,農民“秋”收節,讓游客體驗豐收的喜悅;冬天,老山“冬”日廟會,洋溢著濃濃的年味。這些活動的推出,讓老山村一年四季都有看點、玩點,年吸引游客50余萬人次。
以實干精神
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在塘棲村跟班學習時,我深刻體會到一支有戰斗力的黨員隊伍,就是鄉村發展的‘主心骨’。”趙善樂的這句話,道出了老山村治理的核心思路。學習結束,他帶著滿滿的收獲與思考,在老山村的土地上埋頭苦干,通過鍛造先鋒隊伍、創新治理機制,讓這個村莊的基層治理工作煥發新活力。
鍛造先鋒隊伍、筑牢治理根基是趙善樂回村后的首要舉措。他迅速啟動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工程”,邀請縣鎮領導干部來講政策理論、農業專家來傳實用技術、致富帶頭人來授經營經驗。圍繞糧食安全、科技賦農、文旅發展等主題,開展5期培訓,183名黨員干部在課堂上“充電蓄能”,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為了讓理論學習真正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效,趙善樂借鑒塘棲村的“晨跑工作法”,組建了8支由村干部、網格員組成的骨干隊伍。每天清晨,這些“跑腿員”帶著民情記錄本,穿梭在田間地頭和農家院落,傾聽村民訴求,記錄群眾期盼。一年時間里,共收集132條民情信息,其中90%以上的問題都在三天之內得到解決。黨員干部也從“會議室里表決心”轉變為“田埂邊上解難題”,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塘棲村通過“千家宴”化解矛盾、破解基層難題的創新治理場景,讓趙善樂深有感觸。他將老山村原本分散的“鄉賢調解”“庭院議事”等方式整合升級,依托“數字鄉村管理平臺”,打造出“線上議事廳+線下解心室”的雙軌機制。村民既可以通過小程序“背對背”反映訴求,也能到調解室“面對面”促膝長談。首場議事就成功解決了溝趙莊灌溉渠淤堵這個“硬骨頭”。
對于一些復雜的矛盾,趙善樂還聯動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組建了專項法律支援小組,運用《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條文來破解糾紛。2024年以來,全村共有21起土地界址、鄰里糾紛通過這一新機制得到化解,平均議事時長比以往縮短了兩天。
從提升黨員隊伍“強能力”到創新治理機制“提效能”,趙善樂用跟班學習到的經驗激活了老山村的本土資源,讓村莊的治理成效不斷攀升。在他的帶領下,老山村正以“干部干實事、群眾得實惠”的生動實踐,描繪著基層治理的美好畫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首單大額地表水水權交易落地 09-09
-
2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4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5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6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