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間見崢嶸
浮光躍動,歲月悠長。個人日記猶如一面鏡子,在浩瀚的時間長河,總能折射出時代的斑斕光影。近讀沈如峰著的《我的解放戰爭:一個三野記者的戰地日記》,似乎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縈繞心間,難以釋懷。
日記里,講述了一件件平凡而細碎的日常、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斗經歷?;鹪平雇粒槐蛔?;淺草陌巷,如歌如訴。折射出沈如峰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堅如磐石的忠貞信念和樂觀向上的人格魅力。
見字如面。細品沈如峰的日記,是緬懷,是對話,是淬煉,是遐想,更是汲取奮進新時代的力量源泉。
書中,沈如峰從一名隨軍記者的視角,用40多萬字的戰地日記,如實記錄了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東戰場的歷史細節。
1946年6月下旬,沈如峰受組織派遣,從淮北中學到拂曉報社(新華社淮北支社)工作,從此便開啟了一名戰地記者的新聞宣傳生涯。
全面內戰爆發后,他參加了兩淮保衛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他在日記中,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實和細節對解放戰爭進行目擊式解讀,為深入了解解放戰爭中的華東戰場、中原戰場提供難得的第一手材料。
透過這一篇篇浸透著血與淚、苦與難的日記,我們讀到了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在戰火之中的成長歷程。
起初,記者這個職業并非沈如峰的首選。剛入報社,他在日記中寫道:“去時是很矛盾的,我還在考慮,究竟干文化工作呢,還是干工業建設呢?工業的方向是極有前途的,也是我所最理想的。”
隨軍南北轉戰,歷經生死考驗,沈如峰的思想逐漸發生了根本轉變。“不要忘記,我是一個戰地新聞記者,我應該勇敢,應該有萬一犧牲的決心!”當攝影記者劉保章犧牲后,他感悟到“每一個身處前線的人,誰也不能肯定自己不會死或什么時候死,那么就應該勇敢”。
苦難磨礪人,事業感召人。戰場上的出生入死、行軍中的風雨兼程,讓沈如峰迅速完成了從知識分子到新聞戰士的角色轉變。他自己曾感嘆:“我是在變,在緊張艱苦的戰爭中自覺磨練?!?/p>
艱苦歲月,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和境界。
作為一名戰地記者,沈如峰時常面臨環境惡劣、疾病纏身、營養不良等諸多困境,時刻遭遇埋伏、炮轟、空襲的危險??墒撬怨P為槍,將生死置之度外,隨軍輾轉馳騁在廣闊的華東戰場,在漫天烽火之中以記者獨特的靈感和視野記錄著戰爭故事,同時也融入故事之中。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沈如峰跟隨一縱隊戰士親歷火線,好幾次子彈、炮彈在身前身后飛嘯爆炸,此時若無犧牲決心,便不能從容應付危險。此戰,他有驚無險,及時發出電訊,撰寫《向城追擊》等報道,出色完成任務。
濟南戰役前,宋時輪司令員作動員時強調“準備5000人的傷亡”,“我就準備參加到這5000人里面去”。包括前線記者在內的官兵們都爭著準備做這“光榮的五千分之一”。行軍途中,沈如峰觀察到,抬擔架的老百姓從土地改革中受益,階級覺悟提高,對“解放軍是恩人”有了更深的認識,堅決支援共產黨和解放軍……在報道解放戰爭正面戰場的同時,沈如峰還深入采訪了人民解放軍英雄連隊和戰斗英雄,記錄了國民黨被俘將士的境遇,揭露了國民黨軍隊的種種罪行。
字字千鈞,句句心血。偉大的精神之所以不會磨滅,是因為有人保存了下來。
《我的解放戰爭》絕非僅僅是一部尋常的戰地日記,更是一曲關于正義、關于和平、關于希望的激昂頌歌。
它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矢志不渝、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堅守輿論陣地,記錄時局變遷,為了勝利的曙光,用一腔熱血書寫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親人的忠誠熱愛和家國情懷。
貫穿于日記的另外一條主線,卻是沈如峰和未婚妻王萍的愛情故事。
“如果我犧牲了,代我把這幾個本子交給王萍?!薄拔覀冎艺\地保持著愛情。我們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但我們同樣忍著苦難,受著戰爭的殘酷的鍛煉,大家盼著勝利見面……”沈如峰日記中,有許多對王萍思戀的內容和片段。
兩人相離的苦痛、相持的思念、相守的執著,都藏于字里行間。其中,作者尋找戀人的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間斷寫信給戀人的細節更是令人動容、耐人尋味。
這份執著、熱烈、堅定的感情,是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戰爭戀情的縮影,也展現了革命者“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精神境界。
無論是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還是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無論是革命隊伍的團結友愛,還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都體現在沈如峰的日記里。
這是對偉大解放戰爭的另一種詮釋,為記錄那段歷史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細枝末節,使無數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
作者親臨現場,記錄戰場上的點滴細節,把歷史畫面更具體、更細膩地展示出來,讀者感同身受。
作者傾訴衷腸,讀者的思緒可以和鐵流滾滾共進,體會官兵的所思所慮所盼,傾聽來自個體生命的呼喚。
捧讀這份珍貴的歷史記錄,我們仿佛親歷了那場“血與火”的戰斗洗禮,更深刻地體會到,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革命先烈和前輩們付出了多么大的犧牲和努力。
烽煙散盡的今天,《我的解放戰爭》這部真實記錄,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讓我們得以觸摸那段崢嶸的歲月,理解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艱辛歷程。它為我們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激勵我們自覺傳承前輩們的精神品格與職業擔當。
■ 劉麗 謝文東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精準發力促進青年就業創業 07-02
-
2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
-
3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
-
4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5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6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